close

本文引用自miao632 - 小札

(一) 春鳥秋蟲自作聲

前些日子致意一位朋友<季子平安否?>想不到這位才子朋友興致盎然有了仿顧貞觀的<金縷曲>的即興之作 :

我亦飄零久。

十年來,得諸萬事,失諸妻幼。

笑語逢迎多病酒,覆雨翻雲舞袖。

記不起,怎生消受?

月下梧桐山外雨,莫懷鄉,怕斷腸無救。

名與利,周旋久。

立馬關前風雪透,數天涯,依然故我,幾人能夠?

比似將軍多寂寞,惟有心魂相守。

但願得,月圓人壽。

歷盡江湖承一諾,把千般憾恨埋身後。

言不盡,須頓首。

詞中雖略有憾恨難平之意,然<覆雨翻雲舞袖>或<立馬關前風雪透,數天涯,依然故我,幾人能夠?> 實則意氣風發;前亦曾取笑這位朋友不時露出<沁園春>之架勢 : <……江山如此多嬌,引無數英雄競折腰。惜秦皇漢武,略輸文采唐宗宋祖,稍遜風騷。一代天驕,成吉思汗,衹識彎弓射大鵰。俱往矣,數風流人物,還看今朝。>

朋友特別加註了<金縷曲>的<詞賦從今須少作,留取心魂相守>之句,對於前句覺得百感交集。

清.黃仲則的<收拾鉛華歸少作,屏除絲竹入中年>可以說是文人心境變換的最好形容。實則到了中年,真能收拾鉛華,屏除絲竹之音的少之又少,只是聲音的來源由絲竹換成市囂罷了,甚至往往為市囂所湮沒,琮琮之聲不復聞。若果真能收拾鉛華,屏除絲竹卻也意味著與真實世界的疏離,七寶樓臺,拆下來不成片斷。何況已過中年,年華老去,透過重茜紗窗,唯影影綽綽,稍稍一窺外間的酒綠燈紅而已。

<仙佛茫茫兩未成,祇知獨夜不平鳴,風蓬飄盡悲歌氣,泥水沾來薄倖名。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無一用是書生,莫因詩卷愁成讖,春鳥秋蟲自作聲。>/黃仲則

(二)渭水春風

這個月初居然把音樂劇<渭水春風>重複看了兩次!

第一次是自己買的票,中間位置;第二次是朋友臨時送來六張前面座位的票。前一晚聽到的歌聲還餘音繞樑,毫不猶豫又去看了第二遍。這一次可結結實實把各個角色表情動作看得一清二楚,殷正洋謝幕的時候謝了一堆人,其中有<謝謝企業界的贊助>,原來如此,難怪我臨時得到贈與的票券六張,能夠悠哉悠哉與諸親朋觀賞佳作得力於此也。

蔣渭水(1891—1931)出身社會底層,因緣際會,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習醫。1915年,24歲的年輕醫生蔣渭水正式在家鄉宜蘭醫院開始執業。1921年他移居臺北開業,創立了臺灣文化協會,與林獻堂等共同推行臺灣民主運動。同年發表了〈臨床講義——關於名為臺灣的病人〉。自1921年後,蔣渭水將主要精力投注在政治活動上,以烏托邦激情來對抗充滿限制的殖民環境。

臺灣文化協會訴求「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」、「臺灣是世界的臺灣」,以文化演講最受歡迎。1923年,於東京創刊的《臺灣民報》首開白話文風氣,1927年,〈臺灣民報〉正式在臺發行。有別於〈臺灣日日新報〉的官方立場,批評時政,反映民情,介紹新知、提升文化,受「文協」新思想、新觀念的啟蒙影響,臺灣農工群眾自主意識因而抬頭。

除了音樂很美,這個劇本能夠不迴避史實是最大的特色。以台灣人抗日而言,蔣渭水突顯了<本土意識>,但以蔣渭水強烈的<祖國意識>與<曾經秘密加入國民黨>而言,又與現今所謂<本土意識>互相衝突,更何況民國16年(1927年),「臺灣文化協會」成員因為思想與主張的不同而導致分裂,左派得勢為「新文協」。蔣渭水等則脫離協會,另組「臺灣民眾黨」,後期的作為也略為左傾。也就是說蔣渭水在歷史上的經歷,在如今台灣社會氛圍中有可能三面不討好。死去的人無法為自己說話、辯護,但是<渭水春風>勇於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,如實地詮釋這一位台灣的<人格者>,而不是消費他,實屬難能可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綠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